2013-02-01 01:33:59
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鄢銀嬋 發(fā)自重慶
每經記者 鄢銀嬋 發(fā)自重慶
辛勤耕耘巴西市場5年之后,重慶數家摩托車企業(yè)開始有“撤退”的想法。
據重慶當地媒體報道,由于巴西政府定于2014年實施更嚴格的車輛“國四”排放標準,技術尚無法達標的重慶摩托車企業(yè)正被迫縮減當地業(yè)務,向這個擁有重慶摩托車兩成出口量的市場道別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了解到,近年來,由于國內不少城市“限摩”以及電動車、微車快速發(fā)展,國內大中城市逐漸淘汰摩托車,國內市場一度萎靡不振;同時,摩托車企業(yè)征戰(zhàn)海外市場也面臨重重難題,內外交困。
值得注意的是,包括宗申動力、力帆股份、建摩B、ST嘉陵等以摩托車為主業(yè)的上市公司,不約而同的玩起了“跨界”。分析人士指出,摩托車行業(yè)已成夕陽產業(yè),摩托車企業(yè)早布局“跨界”有利于長期發(fā)展,但也需警惕盲目。
標準提高 巴西市場遇阻
據公開資料顯示,2008年,嘉陵集團在巴西馬瑙斯獨資建設的工廠正式投產;2009年,宗申集團成功收購巴西當地第三大摩企Kasinski;力帆摩托、建設摩托等在此期間均將市場拓展至巴西。
“當時巴西有1.8億人,摩托車保有量僅1000萬臺,市場空間很大。”中國汽車協會摩托車分會秘書長李彬說,根據巴西外貿秘書處的統計,2006年中國摩托車和汽車零部件對巴西出口額分別達到4839萬美元和196萬美元。
同巴西市場迥然不同的是,當時國內摩托車市場正經歷寒冬。“除了國際金融危機、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大幅上漲等因素以外,‘限摩令’也讓摩托車企業(yè)不得不將目光轉向農村和海外市場。”李彬表示。
據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汽車工業(yè)處數據顯示,2012年重慶出口的300多萬臺摩托車中,出口巴西的達60萬臺左右,占比高達20%。巴西已經成為重慶摩企的主要海外市場。
令重慶摩托車企業(yè)憂心的是,這兩成市場份額很可能不再是囊中之物。
日前,力帆摩托車外貿公司副總經理朱小滿接受《重慶商報》采訪時稱,巴西市場已基本成為日系車的天下,留給中國摩托車企業(yè)的市場份額不足5%,力帆向巴西的出口量已經從上萬臺降至千臺。宗申、隆鑫等企業(yè)也表達了類似觀點,多家企業(yè)目前在巴西的銷售業(yè)務處于“半停滯”狀態(tài)。
“現在巴西的業(yè)務確實做得不好。”力帆集團企劃部人士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直言,這一話題對公司來說比較敏感,暫時不方便接受相關采訪。
而據媒體報道,導致重慶摩托車企業(yè)征戰(zhàn)巴西受挫的主要原因是,巴西政府定于2014年實行的“國四”標準,該標準同我國的“國三”標準,對車輛尾氣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,隨之而來的技術升級增加的成本,則會令摩托車企業(yè)最終失去價格優(yōu)勢,減弱了同日系、歐美系摩托車競爭的話語權。
除了巴西市場,目前在東南亞的市場境況也不盡如人意。重慶隆鑫摩托對外貿易部一名人士表示,為了抵御日系車搶奪東南亞市場份額,不少重慶摩托車企業(yè)甚至推出“零首付”以保份額。
主業(yè)下滑 多元經營尋出路
1月29日,建摩B發(fā)布的2012年度業(yè)績預告顯示,預計2012年虧損1.3億~1.5億元,每股虧損0.27元~0.31元。而2011年建摩B的虧損額為1.88億元,公司股票存在退市的風險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發(fā)現,在重慶4家摩托車上市企業(yè)中,一度存在退市風險的還有ST嘉陵。2010年、2011年、2012年1~9月,ST嘉陵分別虧損2.53億元、2.75億元、1.12億元,2012年5月被上交所實行“退市風險警示”特別處理。2012年下半年,ST嘉陵通過出售廣東嘉陵相關資產扭虧為盈。據其日前發(fā)布的2012年業(yè)績預告顯示,預計盈利1000萬元左右。
此外,根據力帆股份、宗申動力2012年三季報顯示,其凈利潤也均有所下滑。安信證券分析師甘翔認為,上述企業(yè)業(yè)績下挫的一大因素是,摩托車市場當前面臨的內外困境。
面對摩托車市場的不景氣,上述摩托車企業(yè)選擇了“跨界”以應對。
日前,力帆股份公告稱,將投資6.7億元籌備實施新能源電池項目,計劃在3年內建成投產后,可實現年產200萬只摩托車蓄電池、165萬只汽車蓄電池、200萬只電動助力車蓄電池和1萬組鋰電池的產能。此外,早在數年前,力帆股份就已開始進軍住宅、商業(yè)金融地產領域,企圖分羹地產盛宴。
宗申動力則早在2002年便進入礦業(yè),并在2007年成立宗申天佑礦業(yè)有限公司,在云南開采鉛鋅礦;而據其2012年11月公告,公司將收購北京華安天誠10%的股份,進軍航空領域;其母公司宗申集團則已與重慶兩江航空產業(yè)投資集團、香港天澤通用航空公司合作生產美國通用飛機。
甘翔認為,在主業(yè)空間縮小的前提下,拓展公司產品線,增加盈利渠道,不失為一個方法,但也面臨投入大,導致公司資金緊張等問題。
而據力帆股份公告,其在2012年9月便發(fā)行了19億元公司債,用于償還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9.55億元銀行貸款,剩余資金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,改善經營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聯系。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每經訂報電話
北京:010-58528501 上海:021-61283003 深圳:0755-83520159 成都:028-86516389 028-86740011 無錫:15152247316 廣州:020-89660257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