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21-10-20 21:16:14
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張海妮
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。圖片來源:主辦方供圖
在出海30多年后,隨著近年來投入的不斷增加,家電巨頭海信集團正不斷品嘗到來自國際化的甜頭。
10月20日上午,在2021年海信開放日論壇上,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向包括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在內的媒體表示,今年前三季度,海信集團實現營業(yè)收入1252.4億元,其中海外收入526億元,同比增長38%,占比42%。
海信集團海外營收增長,也是我國家電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隨著中國家電產業(yè)進入震蕩調整期,國內產能過剩、市場競爭激烈,中國頭部家電企業(yè)紛紛轉戰(zhàn)海外發(fā)展。
以海信為例,近年來連續(xù)收購了東芝電視、日本三電等品牌,目前在全球已經擁有近50家研發(fā)機構、工業(yè)園區(qū)和生產基地,這些在國外本土化的布局,也讓海外市場在海信的收入構成中,逐漸占據重要地位。
相關數據顯示,2020年,在經濟下行、家電市場萎縮疊加海內外疫情等因素影響下,海信集團營收1409億元,同比增長11.1%,利潤98.3億元,同比增長23.7%,海外收入548億元,同比增長18.6%。
如今,“大頭在海外”正從理想照進海信國際化的現實。“從2016開始,在投了100多個億之后,海信的國際化總算真正起步了。”賈少謙表示,預計海信集團的海外收入最快三年內就將反超國內、占比過半。
每個“走出去”的中國企業(yè),都面臨著兩個必答題:國際化的路徑與方向。當時,中國多數家電企業(yè)選擇OEM、“借船出海”;海信卻偏偏挑了一條可能是最難走的路——“造船出海”,打造自主品牌。海信董事長周厚健有著這樣的執(zhí)念:“國際化必須是產品研發(fā)、制造、品牌和營銷等全方位的國際化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海信的國際化方向瞄準了三個目標市場:歐洲、美國與日本。賈少謙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,家電業(yè)內有共識,這三個在全球是最高端的市場,引領著國際產業(yè)發(fā)展趨勢,只有占領了這三個市場,才能算是世界級品牌。
與此同時,為了加快自主品牌的全球布局,海信自2016年起,接連贊助歐洲杯、世界杯等國際體育賽事。10月20日,國際足聯(FIFA)與海信聯合宣布,海信正式成為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官方贊助商。至此,海信已成為兩屆歐洲杯、兩屆世界杯的贊助商。
“從贊助的角度上來講談不上經驗和教訓,因為我們也剛剛開始,但是有一個經驗,從世界級公司的發(fā)展來看,如果想成為一個世界級品牌,體育營銷是能夠突破國家之間政治、文化、語言等各種障礙的,通用性的標簽。”在回答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提問時,賈少謙如是稱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